1.7 輥壓機稱重倉料位的控制
輥壓機稱重倉料位的控制不同于其它料倉倉位的控制,不僅是顯示料裝滿的程度,更重要的是顯示輥壓機入料料柱壓力,只有合理的料位才能形成穩定的料床,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要摸索出料倉料位的合理范圍,料位高,料產生的壓力大,下料量大;料位低,料產生的壓力小,下料量小,要結合輥子電流及出輥壓機提升機電流的變化進行調整。表1及圖4是料位在50%~70%間波動一個周期變化。 以上一個波動周期為4min,通過調整使料位在70%~80%時,波動周期縮短,只有1~2分鐘,幅度減小,相對穩定。輥壓機電流在20~23A,提升機電流在105~125A,說明料倉在70%~80%,波動范圍小,電流穩定,下料穩定,產量高。
2 操作參數的調整
2.1 調整料倉料位
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料位控制在70%~80%,通過調整棒閥及配料下料量,還要參考磨輥間距及磨輥工作壓力,出磨提升機電流及出輥壓機提升機的電流的大小,不能單獨考慮某一項,要全面平衡,在調整過程中小幅度、小范圍內進行微量調整,經過多次調整使料位穩定。
2.2 調整用風量
根據出磨水泥細度及出輥壓機的物料粒度,進行調整風量,保持輥壓機有適當的回料量,與配料的粗顆粒料形成一定粒徑的級配,此風量主要是調整收塵風機閥門的開度,在細度及出輥壓機物料粒度允許的情況下,盡可能將風門開大,使物料在分級機內得到充分的分級。主要是依據磨機的粉磨能力,只要磨機的粉磨能力滿足,盡可能用全風。出輥壓機的物料0.9mm篩篩余要小于50%,0.08mm方孔篩通過量要大于20%。
2.3 磨輥的軸間距及左右縫差值
磨輥的軸間距與下料量有關,物料流量過大,將輥子撐開的距離大,磨輥的壓力大,此時要看輥軸電機電流的變化,軸間距越大,電流越高,輥軸的工作壓力也越大,一般控制在30mm左右,電流為23~26A,左右縫差為3mm,輥軸的工作壓力在8MPa 左右,各軸的溫度及潤滑油的溫度也控制在一定的范圍。
2.4 出輥壓機物料篩余分析(見表2)
圖4
2.5 操作參數
通過對輥壓機系統技術參數的摸索,與磨機相配合的各參數總結如表3所示。
3 效果分析
通過調整,稱重倉的料位保持在70%~80%,輥壓機的喂料量得以穩定,形成穩定的料壓,使輥壓機下料量均勻穩定,形成密實的料床,輥壓機工作壓力穩定,出輥壓機物料細度均齊,擠壓效果穩定。出輥壓機物料三種孔徑的篩子通過量都增加,即細粉量增加,0.08mm方孔篩通過量提高了4.1%,0.9mm方孔篩通過量提高了5.0%,出輥壓機的細粉量增加,通過分級機分離,入磨的細粉量增加,減輕了磨內的研磨負荷,提高了整個系統的粉磨效果,提高了磨機的臺時產量。
通過對輥壓機系統出現問題的分析與解決,不斷改進操作方法,加強精細化操作與管理,解決了輥壓機輥軸縫差大,運轉不平穩,下料不均出現壓料等現象,使磨機粉磨系統與輥壓機預粉磨系統相匹配,使產能得到發揮,臺時產量90%負荷的情況下達到87t/h的設計產量;粉磨電耗達到29.5kWh/t,較原來單純磨機粉磨系統電耗35kWh/t,下降了5.5kWh/t,節電18%;水泥質量得到提高,3天抗壓強度提高0.8MPa,水泥的性能更加優化,雖然水泥的比表面積不是太高,但水泥的顆粒級配相對合理,經輥壓機預粉磨后,進入開流磨內進行細磨,通過雙層隔倉板強制卸料,使水泥細度相對均齊,粒徑范圍較為合理,能夠提高混合材的摻加量,但應注意磨尾收塵器的效果,要檢查清灰正常,磨尾收塵一旦影響通風,水泥溫度會升高,影響水泥的性能。